甲鱼可控制性健康养殖技术
2010-9-2
传统养殖中华鳖方式存在着养殖周期长、回捕率低、产量低、效益慢等弊端。近年来,有些养殖企业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,满足中华鳖所需要的最佳水温、最佳营养饵料和优良的水质条件,控制饲养管理,实现终年生产、快速生长的目的,克服了传统自然养殖方式带来的不利因素,具有周期短、产量高、见效快等特点,探索出了一个健康养鳖新模式。
一、选址
养殖场选址应该把握交通便利、远离河道、避风向阳、水质符合养殖标准的区域,周围没有工业“三废”及生活、医疗垃圾等污染源,四周均为农田、林果地和绿化带,空气清新,环境安静,而且光照充足,降雨量不大。水源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渔业用水标准,上游不得有排放污染的企业,特别是排放重金属等超标的工厂、农药厂、造纸厂等。
二、水体控制
1.控制光照。光照除了提高水温、气温的作用以及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外,还会影响鳖的觅食行为和摄食量。中华鳖是夜行性肉食性动物,生性胆小,嗅觉灵敏,视觉较差,喜暗怕光。实验证明,光照强度越低,最大日摄食量越高,生长速度越快,黑暗温室养殖一般比日光温室的鳖生长速度快。
2.调节养殖水体。通常将养鳖水体的各项指标调节为:溶解氧保持在5mg/L以上,pH值稳定在7.5-8,碱度、硬度稳定在3.0mg/L-3.2mg/L,氨氮含量低于0.02mg/L,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.1mg/L,池水的透明度在25厘米-30厘米之间。
3.及时排污,科学换水。依据水味、水色定期排出底层有机物。在中华鳖养殖池中,由于浮游生物、残饵和粪尿等有机物的积累,水体会逐步富营养化,当水体过肥时或水质难以调控时,需要部分换水或全池换水。
4.合理分池。养殖密度是影响中华鳖生长、水质的重要因素。在温室养殖过程中,一般分池1-2次,多数在鳖平均体重50g和200g左右时进行,使鳖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。同池投放鳖苗尽量做到规格一致,这样可避免大小撕咬,生长差异悬殊,影响整体生长效果。同时合理分养,也利于管理,便于掌握投喂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改进。池塘养殖的商品鳖或亲鳖一般每隔2-3年需要倒池一次,多数在秋天商品鳖售后进行。
5.投喂优质饲料,提高饵料转化率,减少残饵、粪便污染。还要对各种规格、各级养殖池,分别建立生产档案,对每池在生产中的水化学因素、投饵情况、疫病发生与预防、池内鳖的规格、数量等都必须记录建档,以便技术人员参考,用来作为制定下一阶段的生产方案和应采取技术措施的依据。
6.定期消毒,适当控制浮游动、植物数量,有效调节水质。在生产过程中,定期采取池水消毒、生产温室内紫外灯光照射灭菌、清池分养时清塘消毒等预防措施,必须按生产计划严格执行。日常管理中,及时抽检各池生长状况。根据进食情况确定群体中是否发病,一旦发现病鳖,立即捞出隔离,确诊病症,及时治疗,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。
三、饲料使用控制
所选择的中华鳖饲料应首先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-中华鳖配合饲料》(SC/T1047-2001)的有关规定。饲料还要妥善保存,一般养殖场环境比较潮湿,要保持饲料房内的阴凉、通风和干燥。注意饲料的新鲜,要尽快使用配制好的饲料。每次投喂前要检查饲料,严禁使用发霉、变质的饲料。饲料的投喂要科学、规范,除了坚持“四定(定时、定量、定点、定质)”原则外,投喂量根据鳖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,尽量使其饱食水平,以达到提高养殖效率的目的。另外为了增加饲料营养价值,提高消化率,减少排泄,进而相应地提高鳖的质量,目前我们通常使用粉状配合饲料,将其制成软颗粒饲料来投喂,软颗粒饲料质地松软、残饵少、适口性好、利用率高。由于鳖不同生长阶段生理和营养需求不一样,选用对应阶段的饲料配方是非常重要的,稚鳖、幼鳖、成鳖饲料不可乱用、混用,否则会造成饲料的浪费,成本增加,甚至会引起鳖的营养性疾病。
四、养殖管理
1.稚鳖的暂养。稚鳖孵出后,体质娇弱,应先在孵化室内暂养池中进行暂养2-3周,等稚鳖摄食稳定,体质增强后再放入鳖池养殖。暂养前使用3mg/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进行消毒,暂养池及各种用具在暂养前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严格消毒。暂养池水深应控制在5厘米-10厘米,水面放养一些水葫芦、浮萍等,既净化水质,又供稚鳖隐蔽,但应注意防止水葫芦等高等植物的大量繁殖而影响水面采光,可用浮绳将水葫芦限制于固定区域,并定期捞取。当稚鳖卵黄囊吸收完毕,可以开口摄食,应立即对其投饲开口料,稚鳖最好一开始就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、饲喂。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品牌饲料,切忌不能投喂氧化脂肪、组胺和食盐含量过高的或者营养不平衡的饲料或鲜活饵料。实验证明海泰牌稚鳖饲料可以作为中华鳖优质的开口饲料。日投喂量占稚鳖体重的4%,每天上、下午各喂一次。暂养的稚鳖密度每平方米可达百只以上,如水质不良应及时换水,经两周左右暂养,稚鳖摄食正常,体色黑褐,就可以放到温室进行稚、幼鳖的培育。
2.稚、幼鳖的培育。将暂养稚鳖放到温室大棚中,到9月份气温下降后开始加温养殖,每天池水温度升高不超过2℃,使池水温度保持在28℃-33℃之间,直到第二年5月份水温稳定在25℃以上时结束。放养前要用消毒剂对温室喷雾消毒。池塘消除污物并用100-150mg/L生石灰进行消毒。然后池底铺好洁净河沙,蓄水40厘米。稚鳖要用3mg/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-15分钟后下塘。加温前应对加温设施、控温装置进行全面检修,随时监控水温。由于加温池放养密度高、水温高,残饵及排泄物多,为防止水质恶化,适时换水。每天用鼓风机为池塘充氧,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。稚鳖放养密度视设施状况而定,一般情况下开始每平方米放40-50只,此时水体生物量控制在0.2-0.3kg/m2,经两个月左右的饲养,稚鳖体重40克左右时进行分池,放养密度降至每平方米20-25只,此时水体生物量控制在1kg/m2。当体重达到100克时再分一次池,密度降至10-12只/平方米。
3.成鳖的饲养。当幼鳖体重达250克左右,就进入成鳖养殖阶段。该阶段是中华鳖生长最迅速的阶段,放养密度对其生长影响很大,及时分池并使生物量控制在一个适宜水平。如温室养殖,体重250g左右的成鳖按5-6只/m2的密度进行分池,一直养到750g左右的商品鳖。因排污换水不便,常温露天池塘养殖的密度不宜过高,一般按3-4只/m2密度进行分池为宜,同时要控制水色和肥度。在养殖过程中及时注意成鳖的生长情况,如个体大小差异明显,要筛选后分级饲养,同时做好防逃工作。发现鳖互相撕咬现象要及时将其分开,避免造成体表创伤,引发感染。在鳖病高发季节,注意调控水质,做好鳖病的预防工作。
五、疫病控制
1.鳖病诊断。在养殖生产过程中,简易的疾病诊断程序可依据以下步骤进行:首先观察池中鳖的活动、摄食及病症情况,以此推断是否健康;其次针对患病鳖个体,检查体色是否正常,体表有无明显病灶、病变,并对以上部位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,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;再次,打开腹腔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,对各器官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,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。通过以上程序可大致判断疾病的发生情况。
2.鳖病控制。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查鳖的健康状况,发现发病征兆时要及时诊断,找出致病因,采取相应措施,尽快纠正养殖工艺或对症下药,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。切忌拖延处理或盲目用药,进而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,使疾病大规模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3.药物选择。中华鳖疾病种类较多,而且水产药物种类繁杂,在未掌握疾病特征和病因的情况下,不可随意选购药物和盲目施药。应认真了解可用药物和禁用药物种类,选择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,掌握药物的药性、使用剂量、使用方法和停药期,以免商品鳖因药残超标、含有禁用药物等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。
4.病、死鳖无害化处理。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,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病鳖或死鳖,这些病、死鳖携带有大量的病原,对安全养殖构成极大的威胁。因此,对病、死鳖的处理应该首先隔离,然后选择在远离养殖厂区的地方焚烧或泼洒生石灰后掩埋,不可随意丢弃以防疾病传播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