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水病是夏季高温期间危害鲆鲽鱼养殖的严重病害之一,患病群体的死亡率很高,严重威胁着养殖的经济效益。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,总结了一些关于鲆鲽鱼腹水病的防治方法,供养殖户参考:
1、病原
腹水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,以腹部积水、肿胀鼓起为主要表现特征,鱼体可被不同病原菌感染,并在不同地区均可发生。已有的资料表明引起鲆鲽鱼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有:迟钝爱德华菌、鳗弧菌、大菱鲆弧菌、溶藻弧菌等等,属细菌性疾病。
2、病症
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,难以发现,给早期的疾病治疗造成困难;发病中后期,病鱼腹部隆起,肛门处扩张发红,严重时部分肠道脱垂于肛门外;病鱼可能出现全身弥散性出血呈暗红色,鳍发红出血,吻部发红,眼球白浊突出等症状,病鱼一般体色发黑,摄食不良,在水面游动。解剖后可发现,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,内脏团各器官也发生病变,如肝脏萎缩,呈白色或黄色,有时还大量出血;肠壁和腹腔膜也有发红充血的现象;脾脏偶见出血等等。
3、病因
(1)饵料的质量
饵料是多数肠道病原菌寄生和传播的途径,不少养殖户在大量使用冰鲜杂鱼进行投喂,鲜杂鱼本身就可能携带病原菌;养殖户大量投喂硬膨化颗粒,鱼过量摄食后,造成腹部肿胀,导致消化不良,引起病变;自制湿颗粒饲料冷冻保存后,不经解冻直接投喂也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;部分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全面,营养比例不均衡,造成相应营养的缺乏症,导致免疫力低下,也会间接造成消化系统的疾病。
(2)水质的变化
良好的水体环境是鱼类健康生存的前提条件,多数细菌性疾病都可通过水体进行传播,鲆鲽鱼多数为底栖鱼类,水体底质环境非常重要。一旦养殖水体环境发生变化,水体底质环境会迅速恶化,造成致病菌在短时间内大量滋生繁殖,池底的残饵和粪便若不及时清除,就成为病原菌滋生的温床。
(3)药物使用不合理
各种抗生素药物在夏季高温疾病多发期的大量使用,不但造成了致病菌抗药性的增加,还会对鱼体的肝脏、脾脏、消化道等器官造成损伤。此外,海水的污染、种质的退化等也是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。
4、防治方法
(1)合适的投饵;选择适量和较易消化吸收的软颗粒全价饲料投喂,尽量少投喂硬膨化颗粒和冰鲜杂鱼等。
(2)保持水体清洁;夏季高温期间加大换水量,降低养殖密度,保持池底清洁。
(3)药浴:10%聚维酮碘溶液,1~2毫升/米3;或二氧化氯0.5克/米3 ,10~15天一次。
(4)治疗:药饲氟苯尼考,10~20毫克/千克鱼/天,同时辅助保肝药物进行治疗。同时辅助添加保肝药同时治疗,可达到较好效果。
|